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三农热点

《生态脆弱区生态红线划定问题研究》一书征订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国生态管理体制上一大创新之举。党的十八大中系统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战略部署上来论述,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变革的重要阶段,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则成为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生态保护红线是提升国家与区域生态资本存量,维护生态安全,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统一,需实施保护的最小空间区域与国土边界线。2013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正式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这意味着中央已经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国家战略地位。2014年1月,环境保护部印发《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成为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并在2014年底完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为了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工作顺利开展,2015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又印发《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江苏、海南、湖北、重庆以及沈阳等省市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试点,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环境准入、绩效考核、生态补偿以及监管等方面进行探索。并进一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意见》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做了长期规划,要求在202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安全格局更加完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提出要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并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置于首位,这充分显示出生态保护红线在生态管理体制的地位和社会重要性。



《生态脆弱区生态红线划定问题研究》一书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湘中农村发展丛书”之一,该书以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问题为研究主题,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及其实现机制研究”(编号:14YJC790078)、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贫困区生态精准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编号:16YBX008)、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大湘西生态红线划定与民生协调发展及其实现机制研究”(编号:XSP18YBC143)、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评价与保障机制研究”(编号:18YBA173)、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以及湖南省人文科技学院农业硕士试点的支持与前期研究成果的支撑,将文献分析法、调研分析法、博弈论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相互结合。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管理理论、生态安全理论以及博弈论为基础,深入系统地探讨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权益博弈、划定标准以及实现机制等问题。通过厘清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与生态红线之间的关系,界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内涵与逻辑起点,识别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利益相关方,剖析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益博弈,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影响因素,构建以市场—政府—社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实现机制,以此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顺利实现。

本书分为七章,归纳研究成果,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观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不同利益相关者权益博弈分析。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厘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利益相关者,并确定关键利益相关者。调查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博弈权益需求与认知的差异性,构建一套结构模型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路径,以便制定针对性管理政策。

第二,生态脆弱区生态基本服务保护红线、环境质量保护红线以及资源利用红线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相关的研究方法,系统评估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制定相关生态红线划定标准,以此为基础来系统研究生态脆弱区生态基本服务保护红线、环境质量保护红线以及资源利用保护红线等三大基本红线。

第三,创新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实现的保障机制。分析生态脆弱区生态失衡动因以及环境保护机制效率,以此来构建一个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三位一体“的新型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保障机制,提高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该书定价40元,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2018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


评论( 0 评论)

书目推荐

西班牙 Sol90 出版公...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