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官网首页>农业科普>期刊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各产业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


在既往产业化发展的阶段中,如产业协作、产业集聚集群,产业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分工协作与相互促进上,而产业融合中各产业间的关系是融合关系,即边界不再清晰,作用机理是共生机理,一荣俱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既存在着产业渗透与产业交叉延伸的初级阶段,这时产业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协作关系与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关系;也存在着产业重组的高级阶段,此时产业间的关系是共生关系,不可分离。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的带动效应、内部化与规模化的带动效应,以及高附加值环节对低附加值环节的带动效应等。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各产业间的关系

事实上,产业化发展的阶段,已经从理论上解释了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的产业化阶段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层次递进的差异。基于产业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结合过去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产业化的发展可以粗略分为四个阶段:产业协作→产业集聚→产业集群→产业融合。这四个阶段相互紧密渗透,相互关联,具有一定发展阶段上的递进性,但又不能完全向前覆盖。如果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产业协作延伸了产业链的长度,产业集聚拓展了产业链的宽度,产业集群增强了产业链的厚度,产业融合将长度、宽度与厚度都紧紧地拧在了一起,所以它事实上与过去的产业化阶段又并不相同,可以说进入了一个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从产业融合的类型角度,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延伸和产业重组三类。产业渗透是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范畴中从事着至少两种及以上且具有关联性的产业工作,此时产业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协作关系。产业交叉延伸是产业融合的中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同一主体可能在同一时间与空间范畴内进行不同产业的工作,但是具体工作任务的产业性质仍然相对清晰,此时产业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产业重组是产业融合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同一主体在同一时间与空间范畴内进行不同产业的工作,并且具体工作任务的产业性质不再清晰,或者说具体工作任务同时具有多产业性质,此时产业间的关系是共生关系。

产业渗透是指发生于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在边界处的产业融合,某种意义上具有兼业的性质,如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类型的新型产业。还如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运输业渗透而产生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等新型产业;高新技术向汽车制造业的渗透产生光机电一体化的新产业等等。产业渗透是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尽管同一主体往往开始从事至少跨越两种产业的业务,但是仍然是在不同的时间范畴内由同一主体从事不同产业,因而只是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比如农民一半的时间种玉米,一半的时间去玉米加工厂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两种产业间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协作关系,农民作为兼业主体同时从事一二产业环节,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与平均边际成本,通过内部化和规模化为两个产业环节都创造出更多的附加值。

产业交叉延伸是指通过产业间功能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融合,往往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旅游、农家乐采摘、庄园型观光等等。产业交叉延伸是产业融合的中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同一主体可能在同一时间范畴内进行不同产业的工作,但是工作的产业性质仍然相对清晰,比如采摘园区的农民,在顾客进行采摘的同时进行自己的修剪工作与采摘收费,在同一时间进行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工作,但是这两种工作仍然是可以清晰区分出来的,即他做的哪些属于第一产业,哪些属于第三产业。在这个阶段里面,产业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采摘园的农民可以不通过采摘而仅通过种植获利,但远远少于与第三产业结合的效应收获,而脱离了第一产业的种植,第三产业的观光休闲农业也就脱离了根基,缺少核心竞争力与载体,因此两种产业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

产业重组主要发生于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这些产业往往是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子产业。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新产品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在农业领域,如国内外许多室内有机农业,通过传感等技术手段对无土种植模式进行升级,适时按照作物需求给予光照、温度、空气、水、养料等作物生长必备要素,进行规模化的作物生产。那么这里的工作人员,或者说开展此商业活动的企业主体,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从事着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两种工作。农作物种植属于第一产业,但是由于它将农作物生产各环节标准化为一种工业化的步骤,因此它又具有鲜明的第二产业特性。它是通过技术手段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进行重组,完全打破了两个产业的界限,同一主体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也不能清晰的区分到底属于哪个产业,这就是产业重组作为产业融合高级阶段的典型案例。在这个阶段里面,产业间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脱离了第一产业则不存在第二产业,脱离了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也不复存在。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要理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机理,首先必须理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农村产业化发展步入产业融合的高级阶段,是在市场化进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其动因正是反映农村产业融合中产业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论与经验基础。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取决于分工中各自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一方面取决于产业关联的发展成熟度。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主要是技术创新、规模效应、国际投资、放松管制等四个方面。而对于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来说,目前只有前两者的驱动力较为显著。

1.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技术创新开发出了替代性或关联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然后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同时技术创新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特征,给原有产业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重大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使产业融合现象的产生。比如,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得文字、图像、声音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其成本。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产业的融合以及企业局域网和宽域网的发展,各产业在顾客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大力普及在线信息处理系统,使顾客可以即时即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产品、服务,致使产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产业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各个领域发生的技术创新,以及将各种创新技术进行整合的催化剂和黏合剂——通信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作为新兴主导产业的信息产业,近几年来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已渗透到各产业,导致了产业的大融合。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产业融合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于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来说也是一样。技术的发展对于产业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化自动化达到一定水平,这都是在农村发生高级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重组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和动因。

2.竞争合作的压力和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力

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谋求发展扩张,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当技术发展到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满足需求的手段后,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谋求长期的竞争优势便在竞争中产生合作,在合作中产生某些创新来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是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产业融合化发展,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间日益密切的竞争合作关系和企业对利润及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懈追求是产业融合浪潮兴起的重要原因。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是指扩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会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其反映了产品或服务种类的数量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其最根本的内容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种类为基础的,范围经济意味着对多种产品进行共同生产,是相对于单独生产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一般是指由于生产多种产品而对有关要素共同使用所生产的成本节约。假定分别生产两种产品A、B的成本为C(A)与C(B),而当两种产品联合生产时,其总成本为C(A、B),则联合生产带来的范围经济可表示为:C(A、B)<C(A)+C(B)。不同产业中的企业为追求范围经济而进行多元化经营、多产品经营,通过技术融合创新改变了其成本结构,降低了其生产成本,通过业务融合形成差异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引导顾客消费习惯和消费内容实现市场融合,最终促使产业融合。

对于我国农村发展来说,尤其是我国具有小农经济的国情,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中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比较困难。产业间的横向关联,尤其是朝着产业融合的方式前进,可以为我国农民带来极其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内部化效益。比如农家乐的一三产业融合,蘑菇种植与食品精加工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都是以获取这种规模经济效益与内部化效益为基础的。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农民可以减少产业链各环节附加值的损失,从而充分的获取这种内部化效益。而产业融合的方式也进一步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成熟度,比如种植蘑菇,正是由于引入了自动化信息化的技术,才使得在室内农业的模式其可以朝着规模化种植的趋势发展,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大棚人工种植方式,显然这种规模经济效益就不可能获得。

3.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带动低附加值产业,是产业融合的带动效应

例如农家乐,如果不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城市圈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市场的发展,使得农村第三产业有了较为长足的增长空间,农家乐根本不会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产业,一三产业的融合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农家乐的产业形态中,作为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是带动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在农产品加工业向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延伸中,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如市场开拓的成熟度,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显著的带动作用,而第二产业比如玉米精深加工在某地区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玉米规模化种植具有显著带动效应。从这个角度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各项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是相互促进,且按照附加值层级带动。而作为其中衔接的关键环节,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内容摘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1516928955278.jpg




评论(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