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五谷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如稻、黍、麦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五谷就是五种谷物,反映了当时主要的作物种类,也泛指粮食。“五谷丰登”是千百年来农民的期盼。

“五谷”的称谓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有两种说法影响较大:一种指稻(水稻:大米)、黍(黄米)、稷(粟sù:小米)、麦(小麦)、菽(shū,大豆);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五谷的概念形成之后虽然相沿了两千多年,但这几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所处的地位却因时而异。五谷中的粟、黍等作物,由于具有生命力强,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等特性,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况下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麻是指大麻,古人除了用大麻纤维织布外,也用大麻籽做粮食;菽是豆类的总称,有黄豆、青豆、黑豆等,人们发现菽容易种植和储存,可以帮助度过灾年,菽也与粟成了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麦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小麦在距今大约4000年前就被引进我国的新疆地区,并逐步扩展到中原地区,打破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自从有了石磨,小麦从粒食发展到面食,口感大大提高了,小麦也逐渐适应了我国的自然环境和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终于取代了黄河流域固有的黍粟的地位,成了我国广大居民的主粮,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今天大米几乎占到了我国老百姓的主食的70%,但其中有一个五谷说法中却没有水稻,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宋代以前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没有稻。但唐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水稻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取代了小米、小麦等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在全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到了宋代,当时在粮食供应中,水稻70%,居绝对优势;大麦、小麦、黍、稷等粮作物,合在一起,只占30%;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粮食作物的范畴,只作为蔬菜来利用。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粮食作物的行列时,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粮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我国,并成为现代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重视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注重身体的平衡,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评论( 0 评论)

书目推荐

西班牙 Sol90 出版公...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