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用地制度是什么?

听故事 读农史 | 周代的用地制度是什么?

出自《礼记·坊记》

周代称初垦之田为菑 (zī),翌年、第三年者为新、畬 (shē)。从西周早期到西周末期这类名称一直存在,指休闲耕作制的3个阶段。在欧洲直到16世纪,新技术革命前还广泛采用休闲耕作制度。在美国中西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我国的西部地区,直到今天休闲耕作制度仍有少量分布。由于这些一般都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人多地少降雨量又小,通过休闲耕作,可以把两年的降水积蓄后在一年使用。

听故事 读农史 | 周代的用地制度是什么?

开荒塑像

菑、新、畬这3个字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诗》《书》《易》中都有出现,但关于菑、新、畬的解释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尔雅·释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毛传》的解释和这个完全相同。 《礼记·坊记》注曰: “田,一岁曰菑,二岁曰畬,三岁曰新田。”次序就出现了差异。当代部分学者认为菑、新、畬是对同一块田的耕作成熟程度不同的称谓。即第一年刚开垦、尚不能耕种的田叫菑田,第二年已经能够种植作物了,所以叫新田,第三年新田进一步发展成为畬田,畬田耕作结束后,就进入该块土地的休闲阶段。

听故事 读农史 | 周代的用地制度是什么?

休闲耕作图

刘师培先生认为菑、新、畬是3种面积不等,分开独立耕种的田地。 “一岁曰菑”即3年中只有1年可以耕种、休耕两年的田是菑田。同理,新田是3年中可以耕种2年、休耕1年的田地,畬田是3年中可以岁岁耕种的不易之田;徐中舒先生认为菑、新、畬是可耕的3块面积相等的田,将其称为三田制。其中,菑为休耕的田,新为休耕后新耕的田,畬为休耕后连续耕种的田。第一年如此,第二年仍耕这3块田,不过菑、新、畬转为新、畬、菑,第三年又转为畬、菑、新。如此3年一循环,类似于西欧中世纪的三田制。这种三田制,与古代的二田制、复田制同称为爰田。

菑、新、畬的解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争论的焦点在于菑、新、畬指的是同一块田地3种不同耕作阶段,还是在3块不同的田地实施轮换耕作。尽管解释各有不同,但它代表的农业轮荒耕作制度已被普遍认可。最初垦出的荒地种两年,地力变薄,收获减少以后就暂时放弃耕作,四周的野草很快将耕地占领,又成为天然草地。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撂荒”或 “抛荒”制,抛荒以后,人们会寻找新的土地来开垦。但是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土地有限,几年之后,原来被抛荒的土地需要重新被开垦。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作技术,特别是施肥技术已有很大提高,所以菑、 新、畬的耕作制度便逐渐消失。

本文内容来自《五千年农耕的智慧》。


听故事 读农史 | 周代的用地制度是什么?


评论( 0 评论)

书目推荐

西班牙 Sol90 出版公...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