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农业新官网首页 > 农业科普 > 养殖业

巴斯德与免疫

盛夏之际亦是狂犬病高发之期,笔者近日还看到一例9岁男童被狗舔了40天后,狂犬病发作致死报道。心有余悸之时,不由想起了人工免疫的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

巴斯德与免疫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对我们而言,可谓是既陌生又熟悉。要是找一位朋友说说他的事迹,估计十有八九讲不出。但是,像平日超市中牛奶和啤酒等饮料食品包装上标注的“巴氏消毒”,其中的“巴氏”指的就是他。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最负盛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在免疫学、发酵学、结晶学,以及病原菌学等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被公推为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后人更是将其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在他烨烨生辉的一生中,凭借着自身的刻苦、天分和不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窥见一斑。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际),巴斯德便以其精巧设计的曲颈瓶实验成功的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学说。至今,在食品工业中仍广泛运用的巴斯德灭菌法便是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此外,他曾给出过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发酵是酵母繁殖的结果,还提出“微生物是有机物变质腐败的根源”。同期,巴斯德彻底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属于细菌和微生物们的世界,并由此奠定了其在微生物学史上的地位。

之后,先是于1865年开始着手研究蚕病,再到后来制成鸡霍乱疫苗、炭疽疫苗和狂犬病疫苗,他一路走来,留下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福音。他通过控制(减弱并稳定)相应病原毒力,叩开了疫苗研制大门,其价值可与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使用牛痘预防天花相媲美,免疫学基础也因此而奠定。实际上,在其研制鸡霍乱疫苗的过程中,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刚开始他们认为将菌苗反复培养几代,菌株毒性便会降低。然而,事与愿违,试验结果同预期存在一定差距。给鸡注射培养过多代的疫苗,鸡仍会快速发病死亡。1879年,巴斯德及其助手劳克斯决定外出度假,一切工作等回来后再做计划。但不曾料想,他们出发前未曾处理完的试验材料在两个月后给了他们惊喜。假期结束后,巴斯德偶然发现实验室的一角还有未处理的样品,用来接种后发现,毒性减弱了!后又经多次验证,证实这种“老化病菌培养法”确实可用于病菌减毒,巴斯德和他的同事们借此成功获取了鸡霍乱的减毒苗,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减毒活疫苗(病原体经甲醛处理后,毒性亚单位的结构发生改变,毒性减弱,但结合亚单位的活性保持不变,是一类保持抗原性的疫苗)。其实,现在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也是减毒活疫苗的一种。

当然,巴斯德在免疫学上最显赫的功绩还是要数战胜狂犬病。狂犬病潜伏周期不一,从最短的六天,到漫长的三、四十年不等。即便放眼当代,对其医治也决不可有任何懈怠。而在巴斯德所处的那个年代,狂犬病更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病毒性疾病(当时并不知狂犬病是病毒病)。人或动物一旦被疯狗咬伤,等待他们的唯有死神降临。1884年起,巴斯德开始着手狂犬病的作用机理和预防接种研究。他不仅发现狂犬病病毒要较细菌小得多,还找到了狂犬病病毒的载体——疯狗脑髓。在那个时期,科学技术还无法实现病毒的分离和人工离体培养。巴斯德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出了兔脑传代和干燥减毒的方法。将干燥的延髓(延脑)敲碎,再经纯水稀释,最早的狂犬病疫苗便就这样诞生了。用这种疫苗给狗接种,然后使用毒力更强的狂犬病病毒接种,狗未发生死亡,成功获取了免疫力!随后,巴斯德还将该疫苗用于人体,并成功治愈了被疯狗咬伤的病患。

巴斯德曾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们都应秉承其精神,对真理坚持不懈、孜孜以求,以严谨和认真的科学态度为祖国和全人类的科研事业扎实奉献,无悔人生!

本文内容来自《“微”故事——微生物的前世今生》

巴斯德与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