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本社概况 > 党建文化

青年之声——第三届“我与出版社共成长”征文演讲实录(四)

这里有人生的思考、工作的感悟,有实践的磨砺、成长的收获,有转身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我与出版社共成长”演讲活动记录了中国农业出版社青年人的成长故事——成长之梦、进取之心、感恩之德。在这里,青年人有所领悟、有所创新、有所提高,在更加自信成熟的同时,目标也更加明确——那就是在出版社这个平台上,扎根“三农”,服务“三农”,为出版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与出版社共成长共发展共辉煌。特刊发“第三届我与出版社共成长”征文活动中流露真情和充满感恩的演讲稿,佳文共赏。


我和出版社的故事
人力资源部  杨新慧


        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里,听过选手这样一个比喻:他把很多人期望的生活比作一个格子,左边这条线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右边这条线是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上面这条线是30岁之前要结婚,下面这条线是结婚后一定要生个孩子。除了左边这条线,其余三条线我都是在出版社的四年里画出来的。四年来,我和出版社的相遇、相知、相融,就像一个个故事,诸多酸甜苦辣,诸多起承转合,诸多精彩纷呈。
       ◎故事从忐忑的相遇开始
       生活总有一些瞬间让人难以忘怀,把这些瞬间聚在一起,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剪影。四年前的那个清晨,我和出版社第一次的相遇,注定会是一个难忘的瞬间、一个美丽的开始。
       那天,我作为一名考生,带着学生的稚气,来到了出版社,就是在这个会议室里,还是台下这几张熟悉的面孔。可对于我来说,考官的身影是那么高大,那么遥不可及。我极度忐忑,但又得装做若无其事,故作从容地回答着一道道试题,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掌心的汗珠和紧张的心跳。这种场合,怎么会不紧张呢,紧张是因为在乎,在乎是因为喜欢,喜欢就会有所期盼。
       面试之后的几天度日如年,虽然难熬,但终于让我等到了,等到了录用通知,也等来了我和出版社的不解之缘。
      ◎成长,源于我们的相知
      几年前,我在图书营销部,满脑子想的只有发货、回款,对方客户一句话,我就跑前跑后准备材料,就为了那农家书屋的采购项目,就为了在出版社的利润中多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后来,我到了人力资源部,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部门,而是全社所有部门、所有同事共同的努力,从传统出版到拓展营销,从数字出版到转型升级……每一天都在进步,每一步都饱含心血。
      时间太快,我已经来这里四年了。四年来,我和出版社相知在每一天,从陌生到熟悉,从淡然到亲切,每天早晨6点起床、8点上班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甚至在每个醒来的清晨都期待着今天的相聚……
      ◎无悔奉献,是因为心与心的相融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和同事们的关系越来越近,我把你们当做家人,喜怒哀乐,与你们紧紧相连。很多人说我爱笑,那是因为看见你们我发自内心地高兴。不是第一次感慨咱们的氛围,在我看来,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这里统统不存在,在这里,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进步和发展。
       很多人说编辑是个奉献的群体,一生都在为别人做嫁衣,而我会在背后默默支持你们,我不做嫁衣,但会极尽所能,为大家提供优质服务,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做嫁衣。
       ◎未来的故事,我们一起经历
       我常常想,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这一代会是什么样子,出版社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未来总有一天,出版社的中流砥柱会是我们这一代,资深编辑、资深业务员会是我们这一代,分社社长、部门主任,甚至社长、总编也会是我们这一代。那时的出版社是我们的,可那时的我们能不能担起重任,继续振兴出版社的发展呢?出版社的成长需要我们,我们的成长迫在眉睫。
       时间就是生命,你把时间用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在出版社的时光终将成为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出版社生命中的一部分也必将由我们来构成。相信我们会在这里一起成长、一起收获、一起承担!


 

我与出版社共成长
期刊出版分社  刘晓婧


       想在短短数张A4纸的范围内把过去三年中所有的事情和感想都写尽,实非易事。我是2012年7月15日入职的,从那个时间点到现在,我不知道出版社有没有因为我变得更好,当然我无比希望答案是肯定。但是,我却可以肯定,在这里工作的三年,领导的关怀和指导让我更成熟,工作让我更自信,与同事相处让我更快乐,出版社的平台则让我看得更高远。
       记得我接到的第一份稿件是准备刊登在《世界农业》上的一篇论文。作为一个读了近20年书的“老学生”,拿到这份白纸黑字稿件的时候,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像老朋友一样熟悉,但提起红笔却迟疑着不知道该落在什么地方。我已经记不清修改了哪里,但加工质量肯定惨不忍睹。因为负责指导我的段老师,在稿件上用来给我标注没有改到或改错地方的小三角形累积起来都可以堆成埃及金字塔了。段老师不厌其烦地花了一个早上的时间一处一处给我讲解每一个三角形记号的问题。“词语、句式不应该变化使用吗?不然文章读起来多单调。”这是我的第一个疑问。段老师被我逗得哭笑不得,“我们这个是论文,不是文学作品,需要严谨和准确,特别是概念,前后一定要统一”。从此我知道,编辑这份工作,特别是科技类图书的编辑,对事实准确的追求压倒一切,严谨细致是需要时时刻在我们心中的标尺。编辑虽不起眼,而且经常做得也是“绿叶”或“阶梯”的角色,但与我们打交道的是作者,我们的工作对象则是“知识”。社会科学发展一往直前,沉淀下来的就是如钻石一样闪耀坚硬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则推动着人类在苍茫无际又孤独黑暗的时间空间维度中持续前行。所以,作为“知识钻石”的拾荒者,虽然默默无闻,却自得其乐。
       我进入期刊分社后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世界农业》杂志,间或做一两本图书。工作三年,感觉做图书和做杂志有很大的不同,图书就像一个点,从约稿、选题到出版,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而杂志则是一条线,每月一期,连在一起就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领域里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上来说两句。因此,我遇到了入职后的第一个难题,以《世界农业》为平台,认识这个领域的专家们。我独自参加的第一个大型会议是贸促中心的一个国际会议。与以往有宋总或徐主任带着不同,这次会议只有我一个人。抬头四望,两眼茫茫,因为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在会议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孤独寂寞冷地坐在位置上,看与会专家们老朋友一样拥抱问候彼此,然后就是老老实实地做会议笔记,我整整写满了差不多8张纸。随着参加会议越来越多,在出版社这棵根繁叶茂的大树和《世界农业》这一强壮的树枝荫庇下,每次会议认识一两个人,这种情况也在慢慢改变,从与背景融为一体的小透明,变得有轮廓、有形状、有色彩,渐渐地我也收获了一些专业领域的朋友。开头不容易,过程不轻松,但出版社和《世界农业》的平台,让一切都成为可能。
       三年中,我印象最深、做得最艰难的一本书是陶鼎来先生的传记。这是我第一本从选题、约稿到出版经过全流程负责的图书。陶鼎来先生是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奠基人。我第一次跟着宋总去陶老家拜访的时候,并不知道农业工程是什么,也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前有18位在美国完成农业工程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毅然回国发展中国农业的壮举,更不知道眼前这位神采奕奕的93岁老人有一位在中国水利史上名留青史的父亲以及一位蒋介石的“文胆”叔父。陶老的家位于农业部后的宿舍区,简单得甚至简陋,房间里堆满了书和各种杂物。在这里,我听陶老讲了幼年在上海淞沪会战时逃难,纸灰翻滚着追着他婆婆抱着他的黄包车;也听了他和同学们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国,将农业工程引入中国,富强农业的壮志凌云;还听到了“文革”时,即使被打倒被发配去修粪窖,也思考着如何从工程的角度修建最利于发酵的粪窖形状……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感激爱护,对仕途的起起伏伏,淡然处之,对自己的专业,兢兢业业,对生活中的不公,从不怨天尤人……我看到了“风骨”这两个字的具体化。这本书的艰难就难在,不容出错。很好的题材,很好的作者,只有完美的编辑出版才能与之匹配。但恰恰,最初时,我做得一团糟。因为赶时间和没经验,最先出来的100本数码书上有好几个致命错误,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忆犹新:彩插上放了邓小平的照片,图注写错了,前言中陶老的著作名中掉了一个字,这些就像针尖一样刺目刺心,更不用说那些书第二天开会就要使用!我连夜赶到会议现场,用笔一本本把这些错误一一改过来。改完回家的时候已近午夜,天边月牙弯弯,农大的校园安静得只能听到我的脚步,我这才发现衣服因为紧张都汗湿了,但心中却平静轻松起来。再后来,正常的图书编辑出版,一切顺利。
       站在2015年7月9日的时间点,回望过去的三年,我走过了很多地方:汉诺威、南京、镇江、重庆,见到了很多作者:官员、学者、商人,参与和独立出版了《世界农业》和堆起来也有一小摞的图书,但领导的亲切指导和谆谆教诲,办公室里只要站起来提问总会得到的热情回应,吴奶奶在我晚上去陶老家核对传记封面英文时给我剥的橘子,作者在谈话时、电话中、QQ上或电子邮件中的感谢,以及每天上班时抬头就能看到、耸立在灰色办公楼上的“中国农业出版社”这几个金灿灿的大字,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衷心感谢过去三年中的一切人和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未来三年,我会更加努力,也希望我的努力,让有一天出版社能以我为豪。

 


十年有你——我与出版社共成长
编校中心  蒋雨菲


       很多人都习惯用十年做一个节点。十年很薄,仿佛是一个转身的瞬间,只留下一抹尘埃。十年很厚,仿佛是一部斑驳的史书,承载着岁月的变迁。
       十年前,我是意气风发的大学生,在职场中蹒跚学步;十年中,我站在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在迷茫,在惆怅,在彷徨;十年后,得失之间,自有体会。
       十年之初,我走进了中国农业出版社。那时,对编辑行业一无所知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家出版社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并长久发展的真谛。坚守“以专业为基础,以诚信为本”,才能使读者和作者都满意,才能成为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诚信和专业是所有农业出版人的准则,也是我进入农业出版社以后所学到的最深刻的一课。这也将作为我坚定的信念,始终铭记于心。
      十年,随着出版社的转企改制,我从业务岗位走到了服务岗位。在我身后的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很多小格子,每排格子上都插满了校对流程卡,上面记录着书名、页码、字数、每一校次校对人员的名字,等等。每天面对纷繁零碎的派活、统计、协调工作,能像前辈们一样做到有条不紊,看似轻松,实则不易。
      在编辑眼里,一本书的出版犹如孕育一个新生命,而校对工作,就像是为生命护航的使者,保证着它们按时保质诞生。当编辑遇到紧急的稿件、诸多原因的延误计划时,脾气急躁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校对调度员,需要多换位,多配合,多自省。冲突,往往来自争辩与推诿;默契,需要彼此的理解与支持。多一点耐心,多一分用心,遇到任何情况,先解决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在领导的指示下,协调一切力量,为稿件抢时间,在保证校对质量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缩短校对周期。
      在工作中我逐渐注意到,会出现的一些错误,往往并不是因为我干不好这件事,而是缘于没有用心去做。只有用心了,才能找到做事的技巧,才能做到在平凡和简单中“创新”。
      墨菲定律这样说,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刚接手校对调度工作,其实最担心的是各种数据的错误。但是,问题很自然地发生着,在年底核对工作量时一下就显现了。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所以,我对各种表格进行了调整,通过色块、表格细化、选项分类、总表与人员表格同步等方法,降低错误率。并且增加了数据核对的频次,一方面为了减小误差,另一方面,方便回忆特殊稿件。这些小小的改变,使我的工作顺畅了许多。
      寻找一种新的方法,目的是更好地适应工作。俗话说:方法总比困难多。发展和成长的道路总会遇到荆棘,只有尽尝失败之苦,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静下心来,以主动解决问题的韧劲,全力以赴攻克难关。
      蜕变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此我有深深的感受。对新身份的认知、对新文化的认同、个人的归属感……日子一天天过去,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路感激。每次跟同学聊天,当看到同学对我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的一员所投来的羡慕目光时,我就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岗位,以一颗忠诚的心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所谓小胜靠个人,中胜靠团队,大胜靠平台。个人的成长与出版社的成长是同步的,出版社为我提供了工作的机会,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使我能够在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成长,作为出版社的一分子,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珍惜这良好的工作氛围,珍惜这良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多做工作,多学经验,不断总结,勤于思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出版社携手,走过一个又一个十年!

 


自省与学习——我与出版社共成长
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分社  魏明龙


       曾经年少,我驱赶着时间走,希望它快些再快些,好让自己快点长大。而如今,则是在追逐着时间跑,每一天都充实得满满的,希望它慢一点,好让我做更多的事,这就是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以前对于生活思考过多,而行动不足,陷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境地;如今则是思考和总结不足,印证了一些网友所呼吁的——“请等一等你的灵魂”。记得一位恩师曾送给我一句话“既要拉车,也要看路”,所以我演讲的主题定为“自省与学习”。
       仔细一算,今年已经是我来到出版社的第7个年头,关于感恩、关于点滴成长,已经在去年的征文演讲比赛中分享过,所以今年主要从以下4个角度来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知。
       ◎从自身成长的角度
       这个角度的核心是“发现自身的不足”。把今年的状况与去年的状况进行比较:一年的时间里,成长了多少?组稿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作者队伍是否有所壮大、专业视野是否有所开阔、行业领域是否有更多自己的声音等?从这个角度,我获得了一个体会,那就是“有时候我们不愿意做的事,往往是我们的短板”。比如,在安排一天工作的时候,不熟练或做得慢的事情往往会排在后面,如果想提升自己,更应该刻意在这方面下工夫。另外,日常的编辑能力的提升仅仅是一个起点,在所负责的学科领域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这样在与作者的交流中,能够增进更深层次的学科交流,从而树立自己的品牌。
      ◎从出版社发展的角度
      将自身发展与出版社发展结合起来,在每一次工作总结中,我常常问自己:在出版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我贡献了多少力量?我是在与其一同长大,还是拖了后腿?我是否做到了“任其职,尽其责”?出于此,我常常心怀忐忑之情。因为这份忐忑,我时时将自己归零,不断向身边的优秀编辑们求教经验,不断向他们学习来提升自己。也因为这份忐忑,我积极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增进交流,以求更好的协作,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我们在协作中建立了友谊,彼此尊重。出版社的发展其实就是把一件件的小事做好,大家相互尊重,在欢快的氛围里享受工作的乐趣。
      ◎从行业竞争的角度
      近年来,在进行市场调研和选题策划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来自同行业其他出版单位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对作者资源的争抢非常激烈。我认为在竞争中,一方面要更密切地关心作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了解其他出版单位的竞争优势,取长补短。这里提一次会议的经历——今年6月底参加的“首届全国农林院校理学院建设研讨会”。其实最初我并未接到会议通知,最后是通过与会议主办方联系,争取到了参加的机会。在会上与来自22所高校的学院领导和相关学科负责人进行了充分交流。离会时,一名会务人员这样问我:“是不是收获很大?”从这次会议,我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行业会议务必参加,务必要有我们的声音。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
      新形势下,有两股风非常猛,出版社的数字出版风和高校的慕课建设风。对于数字出版,虽然暂时未获得直接的盈利模式,但是其对于传统出版的变革已是显而易见,教材出版正由传统的纸质教材向“纸质+数字资源”的立体化教材转变。对于慕课建设,虽然很难评断其发展势头及建设效果,但事实是很多高校都陆续投入了大量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并且现在的“全国微课大赛”也搞得如火如荼。我想,从眼前看,利用这两股风提供的良好契机,增进与相关高校的合作,无疑有助于我们吸引作者队伍、吸收数字资源。而从长远看,我们做教材的思维意识,也应该逐渐由传统的“卖纸”向“卖服务”转变,产品形式应是多元化的,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引领潮流。
      总的来说,对于重复进行的工作,怀有谦卑之心,通过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效率;对于接触较少的工作,心存敬畏之心,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少走弯路;对于新生事物,怀有向往之心,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新知。
      我想出版社在成长,作为这个平台上的一员,我们都在成长,这两种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互为前提和补充的,这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就让我们一起发展、壮大,共同创造出版佳绩!
              

                            
我们华丽丽的转身
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分社  王庆宁

 

   您见过蝴蝶蜕变的过程吗?在北美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只要人们轻轻告诉蝴蝶自己的愿望,放飞她,梦想就会成真。是啊!华丽的蝴蝶,已然代表着蜕变、成长和实现梦想的不屈力量。
       我不禁联想到工作中,我们是选择满足现状、止步不前,还是选择挑战自我、冲破束缚、华丽转身、走向成功呢?
       ◎决定转身,是我最艰难的选择
       2007年来出版社后,我是营销部的业务员,出差是常态,火车上伴随我最多的是田震的《铿锵玫瑰》:“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红颜娇媚承受雨打风吹。”永远都忘不了我四处奔波、竭尽全力,为宣传图书吆喝得声带嘶哑,为推销图书跑得腰酸背疼,为增加销量与书店经理死缠烂打,才在所管片区打开了一点市场。
       每当我面对书城明显位置摆放着其他社的畅销书时,我心痛、我眼馋、我冲动,可不管我和书城的业务关系再铁,也无法持续地将我社图书置于那些黄金地段,他们总是劝我不要太伤心:“只要你们的选题跟上潮流些,内容再通俗易懂些,封面再鲜亮耀眼些,再以成套精品集中上市,就能独占鳌头!”
       可当我把这些信息带回出版社时,编辑们说出的种种难题总让我无言以对、无法辩驳。有时候,逼着你转身的,不是梦想的光芒,而是严峻的现实。
       一个念头在我心中升起,我可以去做编辑吗?
       我开始煎熬,营销多年的积累使我非常了解图书市场,也建立了自己的客户体系;一旦转身去做编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我纠结,我纠结!这时,耳边响起《生化危机》的导演保罗•安德森的话:“如果不进行全新的尝试,你就会在不断重复自己的过程中丧失所有的竞争力。”对!正如摩西奶奶所说:“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我决定,我决定转身!
       ◎ 转身的过程,很痛,但并不很苦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幸存的神奇动物——摩洛哥山羊,为了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生存,练就了爬上树吃树叶、采坚果的本领。山羊会爬树,他们经历了多少痛苦的磨炼啊!
       而我转身到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分社成为一名策划编辑,俨然成了这沙漠中的山羊,我也必须学会“爬树”。我负责工科类教材,第一次拿到稿件,就懵了,全是晦涩难懂的名词、图表和公式,要知道我的专业可是西方经济学啊!与编辑工作相关的诸多难题,让我不知偷偷地在被窝里哭过多少回。就在我失眠无助的夜晚,眼前浮现出摩洛哥山羊的可爱身影,那些历史舞台上成功的人士,他们事业成功的领域也不都是自己的专业啊,只要沉下心、肯钻研,我也能成为会爬树的山羊!
       面对困难要马上行动。我发挥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热情地给各院校的作者打电话,从学校专业到发展方向,从学生所需到教师所想,从教材规划到问题所在进行了神侃。从这里,我了解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太差,现有教材理论太多、知识太难、负担太重。“有没有连环画一样的教材?”一位老师的话点燃了我的思路。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其教材不需要深奥的理论、复杂的公式、繁冗的推导,需要的是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简便实用!一语惊醒梦中人。当我组约的教材受到学校的一致好评,加印、加印、再加印!所有转身的痛都化为一泓幸福的清泉、开心的微笑。
       ◎抓住机会,实现华丽转身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推出,如何才能拿下这块“奶酪”,开发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教材?我第一步收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找到奶酪;第二步了解学校各专业的招生人数,知道了奶酪有多大;第三步以老作者找新作者,拥有了搬运奶酪的人。于是,各农职院热门的汽修专业跃入了我的视野。万事开头难。还记得为确定第一本汽修教材的合作协议,我们和学校沟通了一个多月;为找到合适的作者,我们在贵阳火辣的太阳下,一天跑了4所院校;为拿出专业的审稿方案,过年我都在撰写审稿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中职汽修专业的教材已从零发展到十三册的套书,完成了农业机械类选题的华丽转身。
      从传统纸质出版,到“互联网+”时代的植物医院、课程平台、数字出版;从被动的亏补包销到积极观察、认真研究、主动竞争;从一般的选题规划到依托行业、立足专业、面向市场的品牌化建设……每一次转身,都带来新机会。
      而我,从一个黄毛小丫头,转身为“独立思考、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成熟编辑。
      八载光阴,匆匆离去。而我与出版社,就像是密切的舞伴,默契配合,一次次华丽丽的转身,舞出了我们明天的辉煌!